2016,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元年、“十三五”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起点。《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印发,不仅为未来五年的环境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新常态下环境管理转型规划了一条路径。
从中央到地方,《方案》需要层层落实,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各级环保部门都已经纷纷开始探索环境大数据建设的实践。
近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在贵阳举办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培训班。环境保护部机关单位、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副省级城市环境信息化相关工作人员约200人参加了培训。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副主任徐必久在开班式上说,环保有先天实施大数据的条件,但环保部门在数据应用方面“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希望借助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打破原有的环境管理模式,集中多年积累的数据优势,推动环境管理转型。
贵州省环保厅厅长熊德威提出,环保工作现在面临“三转”,即目标转型(从总量控制转向质量改善转型)、体制转轨(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管理转型(从“督企”到“督政”、“督企”并举),而“三转”的交汇点正是大数据应用。
这次培训班不仅邀请了直属单位、先进省市介绍环境大数据建设的经验,还请来从事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出谋划策。许多与会者表示,培训班是一个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经验交流盛会,为他们下一步工作开拓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从本次培训班上,记者了解到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正开足马力,稳步推进。
打破 数据孤岛不再是一个愿景
北京大学数字研究院信息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任锦华指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所有城市、所有行业都形成了众多的IT“棚户区”,也就是信息孤岛。
同样,以往各环保业务部门根据业务需要建设了一批业务系统,但是系统之间彼此不连通、不“对话”,数据孤岛林立。“智慧行业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整合行业的IT棚户区。”任锦华表示,生态环境大建设需要整合这些数据,形成合力。但每个业务系统技术、标准自成一体,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利益也无法调和,打破数据孤岛一直停留在纸面上。
▶数据整合有突破
记者在培训班上了解到,《方案》印发后,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开始寻求数据整合工作的突破口。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介绍,2016年是生态环境大数据整合年。在去年整合了环境保护部各业务司局60多个系统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今年将整合、集成 42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涉及水、大气、土壤、有毒物质、生态、核与辐射、监察执法、应急、环评、环境健康、综合等业务数据。
天津前不久建成的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改变了各部门、各区县信息共享难的局面,实现了全市清新空气行动分指挥部39家成员单位的信息共享和平台对接,将各部门、各区县建设的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业务系统统一到一个平台中来,实现了一个平台管大气。
天津市环保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鲁德福介绍,综合信息平台集纳52类大气数据,累计约1.4亿条数据。其中包括296个环境质量监测站,其中国控16个、市控10个、区控270个,136家大气重点污染源,1766个扬尘工地,40个已建监控的工业堆场,25个机动车检测站,7000多个网格化事件和16家燃煤大户。
广西通过“五个一”工程打破“信息孤岛”,即构建一个顶层框架、一个统一平台、一个数据中心、一张基础地图和一个云计算中心。目前,广西建成一个门户——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平台,每一个用户有一个“密钥”,实现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和协同办公。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也整合了监管业务数据、环境监察移动执法数据、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大气、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等,实现了跨平台的数据共享。广西所有环境在线数据实现一个平台管理。
▶数据标准制定加快
数据整合过程中,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数据标准不统一。不同的数据标准就好比各地不同语言,不同的数据公司、不同的业务系统数据标准不一致,这给数据整合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记者了解到,由于技术发展迅猛,目前环境保护部相关数据集成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整合的现实需求。各环保部门先行先试,在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上已经先行一步。
为整合多种环保举报形式,并对接已建地区较为成熟完善的环保举报管理系统,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开发了环保举报系统数据标准制定及对接程序,目前已经与北京、天津、河北3个省成功对接。
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厅作为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试点单位,也已经初步建立资源目录体系,共9大类、109小项。
江苏1831平台在数据整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针对资源目录、安全体系、数据交换、系统建设标准、项目建设管理五大类,建设了53项标准规范,包括资源目录11条,安全体系2条,数据交换9条,系统建设14条,项目管理14条。为对环境信息进行分类编码,江苏省还两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召开专家评审会,对《江苏省环境信息资源目录编码标准》规范进行评审。
“希望能从国家层面尽快出台数据资源目录标准体系和数据交换规范。”江苏省环保厅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主任王燕枫表示。也有地方希望环境保护部可以早日出台数据标准,指导地方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正在编制《环境专题空间数据加工处理技术规范》、《环保物联网 总体框架》等标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也正在着手制定国家级数据库平台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入库标准和接口调用标准,有效保证各级监测站上传数据质量。
▶业务系统应用扎实推进
对业务系统的整合,根本上是整合业务系统的数据。“没有业务系统就没有应用,没有应用就没有数据;没有数据,大数据就无从谈起。大数据建设还要回到信息化建设本身,扎实推进业务系统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信息中心主任黎一盈说。
广西在推动业务系统的应用上卓有成效。目前,广西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现已涵盖综合行政办公、综合业务管理、环境在线等20多个子系统,直属单位的业务系统也集成在其中。在全区层面,所有子系统同在一个网络中运行,所有数据信息同在一个数据中心交换,所有处室、直属单位同在一个平台上办公。北海市、梧州市环保局的应用也建构在这个平台上,并以此模式逐步向全区推广。
江苏省环保厅面临的情况是,省厅现有信息化应用系统主要部署于省厅数据中心机房,系统部署环境和日常运行维护状况良好,为全厅系统信息化建设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但信息化软件系统对各环保业务的支撑能力仅为50%左右,软件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
王燕枫建议,业务系统的建设要紧扣业务部门的业务需求,保证业务系统用起来,产生足够的业务数据。
开展 数据应用不再是遥不可及
数据整合是基础,数据应用是王道。数据应用可以直接服务于环境管理,促使环境管理转型。《方案》提出,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要首先在环评、监测、应急、执法和网站等5个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半年来,环境大数据应用小荷已露尖尖角。
▶大数据应用雏形初现
目前,网站搜索仍是公众访问政府网站的首选工具,6月,改版上线的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便是大数据分析应用的结果,这一应用使得新版环境保护部网站更符合公众的口味,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热力透视图显示,改版网站中“走进环保”、“环境质量”、“信息公开”一级栏目都最受公众欢迎,此外,页面右侧的政策法规、科技标准、通知公告也是公众点击量比较高的。
此外,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同微软合作的U-Air项目,以大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气象、交通、机动车轨迹、加油站、学校等兴趣点、道路网、历史空气质量数据、实时监测站空气质量报告等数据,模拟出城市细粒度1km×1km的细粒度空气质量,并对未来空气质量进行预测。
天津综合信息平台也开发了空气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控等专题分析功能,可以实时显示全市的AQI指数,并同步在地图上显示,同时可以对比各自动监测站与天津市总体空气质量状况,并按不同污染因子进行分析。
此外,综合信息平台还可以实现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格化环境事件、扬尘自动监控、机动车检测、车辆作业过程痕迹、市容车辆作业等环境管理对象的分析。比如,环境事件综合分析专题可以对各区县网格化事件的地图分布情况展现,分析统计每月处理的网格事件数变化趋势、网格事件区县分布以及类型分布情况等。
▶探索大数据多元应用场景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裁王叁寿提出,生态环境大数据需要整合外部数据资源,激活内部数据价值,开发创新更多数据应用。他举例说,为保障北京空气质量,安排了一批锻造企业搬迁,但很多小企业并没有真正出京。如何锁定这些在京企业?由于办公地址与注册地址不一样,工商局的注册信息并不能发挥作用,于是通过抓取企业在招聘网站发布的信息,获取办公地址,准确锁定了未搬迁企业,有效地支撑了环境管理工作。
王叁寿还提出可以通过环保企业处罚星云图,实现产业链环保执法。比如当一条河流发生污染,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迅速锁定污染源源头。
根据冒烟指数,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徐富春提出了环境指数概念。冒烟指数是综合运用企业基本信息、网贷数据、舆情数据等企业相关数据,用模型直接算出一个分数,用于打击非法集资的典型应用。指数分为5个档,分别为≤20、20~40、40~60、60~80、≥80,当冒烟指数达到第三档,相关部门就要开始介入化解,如果化解不了直接将线索移交给公安部门。环境指数可以借鉴冒烟指数,形成行业环保指数、重点区域(流域、自然保护区)环保指数(负面清单)、城市污染/环保指数、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指数等,并据此开展环境管理,提升环境管理的针对性。
黎一盈表示,广西环保厅也启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应用的六大场景,分别为污染源监控监管数据分析应用 、环境执法数据分析应用、风险预警数据分析应用、环评审批决策应用、水质智能监控分析应用、土壤环境监测分析应用。
比如通过对污染源监控监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企业的环境信用、风险,预测出下一年度或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的高危企业,形成TOP50、TOP100高危企业名单,作为下一年度或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监管对象,有针对性地监察。
▶企业、机构共推大数据应用
环境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环保部门的统筹和顶层设计,还需要环境信息化企业的积极参与。
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锐表示,大数据时代,50%以上的数据都与空间地理信息相关。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挥自身多年在空间地理信息建设方面的优势,注重基于GIS展示分析系统的构建,在环境网格化综合监管、环境一张图可视化监管、基于大数据的遥感分析方面有深入研究。
IBM中国研究院则运用认知计算模型,目前实现了覆盖全国367个城市、长达7天~10天、1km×1km的高精度空气质量预报。并探索了基于卫星遥感大数据的精细化监管。
北京思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分析了流域污染防治大数据应用。江苏梦兰神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探讨了大数据对于固废全过程智能化监管,自动找出其中的异常行为和事件,为危废监管提供精准化的依据。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王叁寿认为,环保部门应该开放一定的数据字段,动员全国的大数据公司、机构、全社会的公众力量创造更多的大数据应用场景,比如大数据建模、开发、可视化研究等,帮助环保部门解决环境问题。(来源:中国环境报)
COPYRIGHT © 2015 亚英体育|点击进入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陕西环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347号 陕ICP备15009596号-1